股票配资安全吗 血透患者“生命线”的守护者!
发布日期:2024-09-10 07:01    点击次数:148

股票配资安全吗 血透患者“生命线”的守护者!

市场研究机构IDC近日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国内公有云关系型数据库软件市占率前七名均是国内厂商,本土品牌正在崛起。不过,国产化如何从头部金融机构向中小机构渗透、如何低成本迁移至国产化平台,仍是目前业内的关注重点。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肾病内科王丰平

截止 2023年12月31日,中国大陆登记透析患者总人数 106.9万。这些人能否正常回归社会、扮演社会角色,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肾病内科主任王丰平倾尽心力十几年,专注于一项难题——构建持久有效的血管通路,来延长透析患者的生命。

难?有多难?他需要仔细观察患者手臂上的动脉和静脉的精细结构,盯准一个点,轻轻地在这两个血管上做了细如发丝的切口,构建一条平滑的通道,血液从动脉一端直接通过平滑的通道涌进浅表静脉... ..

这种叫“人工动静脉内瘘”的细致活儿,是他钻研了十几年的心血,可以尽可能延长血透患者 “生命线”使用时间。因为对长期规律血透患者来说,没有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就不能正常透析,就意味着患者生命不能延续。

“我就是想让我的患者多活几年,才一直和血管打交道,我不想让他们面临没有可供透析使用的血管通路的窘境,也不想让他们因为没有血透通路而活不下去”。

第七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特别推出《一“济”之长》特别报道,今天,我们将讲述王丰平的故事。

总是“弯弯绕绕”

只愿守护最后一个生命通道

通常来说,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自身肾脏功能的衰竭,绝大部分都需要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90%左右的患者都会选择长期规律血液透析。

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必然需要一条通路,将人体血液引流出来进入透析机器,完成透析治疗后又将血液回输体内。这个引流血液的通路,就叫“血管通路”。构建血管通路的首选部位,是在人体前臂手腕上方,这样可以尽可能保留血管资源,尽可能保证穿刺使用空间。但是对于少部分自身血管条件不好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建立自体血管通路的患者,或者预期寿命不长的患者,就只能植入“半永久性导管”来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一般情况下,“半永久性导管”是走人体锁骨下方进入皮下,向上走行一段后,在颈部进入颈内静脉,然后反折向下经颈内静脉进入右心房。

可以想象一下,这根人工材料制作的导管,就像长时间卡在血管里的一个异物, 必然会刺激血管出现一序列改变,比如血栓形成、导管表面纤维蛋白鞘包裹、血管内膜增生、血管管腔狭窄或者闭塞……终究有一天会出现导管功能障碍,或者出现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手臂肿胀或者头颈部肿胀,甚至出现更严重后果。

所以实际上,“半永久性导管”是血透患者无路可走时才被迫选择的最后一条路。特别是预期寿命比较长的血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选择这条路。

伴随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自体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在构建血管通路的时候又有了一些新的选择。那就是“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简单地说,就是用一段人工合成的人造血管代替条件不好的自体血管,成功构建一个可以满足透析需要的动静脉内瘘。

“人工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是一个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手术,对患者本身血管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但王丰平却把他研究得有着自己的特色。

曾经有这样一位透析病友,40多岁,因自身多囊肾且腹部多次手术,无法选择腹膜透析;而后辗转数家医院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以失败告终。患者内心沮丧,失去信心,不得不依靠半永久性导管进行透析。可是短短1年内就多次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虽然经过积极处理,导管功能恢复仍不理想。可想而知这根导管寿命也不会太久。

病友为46岁女性,相对年轻,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目前右侧颈内静脉cuff导管流量欠佳,需建立新的透析通路:

方案1:更换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导管。半永久性导管使用寿命较短,满足不了该病友的预期寿命。而且长期保留半永久性导管常常会引起中心静脉狭窄。所以,更换颈内静脉半永久性导管不是优先考虑的选择。

方案2:自体动静脉内瘘。病友自体血管均纤细,多次造瘘均失败。既往左侧上臂造瘘失败,血管已经破坏,故无法行高位内瘘。右侧上臂血管内径,可以建立右侧高位动静脉内瘘;但皮下脂肪厚,且静脉走形深,后期还需静脉浅表化;而且右侧上臂高位内瘘可供穿刺部位短,预估内瘘使用寿命较短,也不能满足病友的预期寿命。自体动静脉内瘘也不是首选。

方案3: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我们多次彩超评估患者双下肢大隐静脉,血管直径1.6mm,偏细,不适合取大隐静脉做自体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

方案4:建立人工血管内瘘。束臂状态下,病友左侧上臂贵要静脉2.2mm,左侧肱动脉内径约2.5mm,没有建立人工血管内瘘的条件;右侧上臂贵要静脉2.8mm,右侧肱动脉内径约2.6mm,血管条件也不是特别好,做人工血管内瘘手术存在失败风险。另外,病友半永久性导管保留了1年左右,有可能存在中心静脉狭窄,建立人工血管内瘘后有可能出现右上肢肿胀的风险。

思虑再三,反复权衡,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预期寿命、经济条件,决定建立前臂人工血管内瘘+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与病友及家属充分交流,他们非常理解,欣然接受了我们建议的手术方案。

术后人工血管内瘘的震颤非常好,术后复查也没有明显管腔狭窄、手臂肿胀等;原计划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也因患者内瘘情况非常好而没有进行。

手术结束以后,对于这条来之不易的人工血管内瘘,王丰平做了完整的穿刺规划,内外侧分别13个穿刺小方格,保证了“物尽其用”。

人工血管内瘘是透析病友长期通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适用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内瘘的病友。人工血管相对于“导管”来说有着更好的通畅率和更低感染率,也摆脱了导管病友不能洗澡和游泳的尴尬。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人工血管的并发症处理也变得简单切有效,这让人工血管的寿命变得十分可观,也极大地延长了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时间。

但王丰平想为病人做的,却远远不止于此。

如果疾病不可逆转

就让慢性肾病患者晚 10 年进入透析

有相关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一类疾病。2016年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成人CKD患病率为13.2%,西南地区成人CKD患病率高达16.5%。

但是,慢性肾脏病诊疗中存在起病隐匿、知晓率低、缺乏统一诊疗规范的痛点。慢性肾脏病起病隐匿,疾病初期常常仅有尿液异常,症状往往难以被察觉,大部分患者往往是在疾病后期才被诊断出来。慢性肾脏病知晓率低,不足10%,一方面缺少充分的实验室检查难以知晓疾病的存在,另一方面部分医护人员和大部分的患者对CKD危害性意识不足,缺少积极的转诊。各地及各级医疗机构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治疗水平差异大,尚未建立高效的转诊机制。

王丰平一直都在致力于打破这样的困境,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早期发现肾脏病,让更多的人在早期就能够重视肾脏病,在早期就规范治疗肾脏病,尽可能延缓肾脏病的疾病进程。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建立了“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把慢性肾病的病人纳入进去,统一管理起来。

“慢性肾脏病全程管理中心”依托慢性肾脏病管理软件,着力于“找”、“抓”、“管”三个方面,全方位覆盖慢性肾脏病诊疗中的“起病隐匿性”、“知晓率低”、“缺乏诊疗规范”三大痛点。通过早期筛查,关口前移,找到可疑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对于筛查出来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引导患者按照规范的慢性肾脏病诊疗路径,排查患者基础情况、危险因素、伴发疾病、肾衰风险四大方面,防治并发症,实现慢性肾脏病全流程标准化精准治疗;对纳入的患者长期随访,防止患者脱落,提高慢性肾脏病诊治效果,延缓疾病进展。

“如果疾病不可逆转,我就想让慢性肾病患者晚 10 年进入透析,也想让透析病人能够更好的生活。为此,我将倾尽我的一切心力。”王丰平说。

四川名医编辑:汪俊臣股票配资安全吗

发布于: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