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到万家》中,她是何幸运,从最初的心酸悲苦、迷茫挣扎到逐渐觉醒成长,可可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农村女孩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与蜕变。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传递着角色内心的波澜,观众为她的遭遇心疼,为她的抉择感慨,也为可可的演技深深代入,感受着“何幸运”的悲与苦。
虞夫人说莲花坞遭难都是魏无羡害的,江澄至始至终都认为魏无羡是祸首,观剧的很多人说江枫眠养了一只白眼狼,那么莲花坞覆灭真的是因为魏无羡吗?
孩子们开学一个月了,父母们最关心的自然是他们的学习。
希望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好好完成作业,测试考个好分数,挤到全班靠前的排名。
身边有位妈妈为了更好监督和跟进初三儿子的学习,毅然辞掉工作,天天陪读,周末陪学。
本想儿子怎么也能名列前茅,稳进重点高中。
结果今年中考失利,只能随便找间普高就读。
这位妈妈实在费解,自己盯得这么紧,在儿子身上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怎么考成这样?
后来她找到儿子的班主任,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资深教师,想搞清楚究竟哪个环节出问题。
班主任说,自己带这么多届学生,发现真正学习好的,稳居班上前十的学生,没一个是父母天天盯着学的。
这些孩子内驱力十足,喜欢学习,背后往往站着“不管学习”的父母。
父母越不盯着他们的作业、分数和成绩,他们越成器,学起来越不费劲。
不要忽略孩子的习惯培养
前几天看到一位北大光学院的女学霸做分享。
她说自己中学之所以学得轻松,是因为小学学数学、语文时,妈妈对她的学习习惯抓得紧。
遇到数学不会的题目,或者做得慢,妈妈不催不吼,而是鼓励她慢慢来,没有关系。
但提醒她,千万不能粗心。尤其是会做的题目,不能出差错。
因为妈妈对粗心问题的“零容忍”,让她意识到细心的重要性,每次做题都特别认真细致。
语文方面的学习,妈妈也不看她学得好不好,更看重她字迹的美观,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
所以她从小写字就很漂亮工整,同时还看了很多书,有的还被要求背诵记在脑子里。
通过这种强行输入,她到了中学阶段,就养成了丝滑的输出习惯,写作文特别轻松。
看很多学霸和学霸父母谈到的学习经验,有个高频词就是“习惯”。
高考总分723的学霸蒙瑞俊说:“我不是天才,是父母从小培养我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成就了我。”
在家里,妈妈总会拿起书读给他听,耳濡目染下,他也爱上阅读,学习再忙再累,也会看书放松下自己。
之前有人质疑,学霸家长都很“佛系”吗,从不逼孩子学习?
其实不是他们不在乎孩子学得怎么样,而是在孩子刚开始学习时发力,悉心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像孩子起跑时,提前告诉他正确的方向,以及科学的方法,这样孩子跑到最后,能越来越轻松,哪怕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督促,也可以信心满满地跑下去。
良好的习惯,能激发孩子成长的本能。
当孩子具备学习的自律,能够严格管理好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能自发朝着卓越前进。
不要过分干涉孩子的选择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过一句话:“中国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家长只对孩子施加压力,却缺乏对孩子动力的尊重与呵护。”
这句话,道出现如今很多孩子学习内驱力严重不足的原因。
每个孩子都有想探索的事物,对某方面领域学习的好奇心。
可父母的功利心,让他们容易对孩子指手画脚,觉得写小说、看动漫、拼模型等是“闲”事,不务正业,更看重孩子学什么能考高分、上好学校。
一旦孩子想要的事情被限制、否定和打压,对他而言,学习自然是父母的命令,倍感压力。
而高格局的父母,早就学会尊重和理解孩子,就算和自己的初衷不一样,也会以孩子的选择为优先。
北大学霸,来自山东的段同学,父母虽然是普通农民,但一向开明。
只要是他和姐姐主动提出来的想法和意见,父母都会认真考虑,为孩子分析利弊,但最终决定权,依旧是他和姐姐。
当时他是第一届新高考,面临选科难题,大部分父母都建议选理科,这样大学能选的专业多。
他想了好久,觉得更喜欢政史地,便打电话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
电话那头爸爸说,“行行行,没问题,你自己做好决定就可以。”
事实上,父母私下担心了好几宿没睡好,就怕他日后就业不好,家里提供不了太多支持。
但考虑他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也不说什么,只鼓励他尽力去做去学就好。
有父母的尊重和理解作底气,史同学最后熬过压力的高三,顺利考上理想大学。
孩子一天天长大,终归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既然他想好了,父母能做的就是支持和接纳。
当他不需要额外花能量去应对父母的期待、要求,才能坚定自己的步伐,专注在自己的选择中,快速勇猛地往前冲去。
不要紧张孩子犯的小错误
前几天在家长群里,看到一位宝妈求助,说:
女儿开学摸底考考得不好,偷偷改了分数不让她知道,这小小年纪就学会撒谎,该怎么纠正?
从妈妈的语气中,感受得到她的紧张和焦虑,一方面是孩子学习不好,另一方面是孩子撒谎这件事。
但从我的角度来看,既然发现了问题,也无需太担心,好好引导,让孩子明白不必为了成绩骗父母。
孩子犯错,做出一些不符合父母预期的事情,这太正常了。
光靠批评、指责,甚至惩罚,未必能教导他彻底改掉坏毛病,有时候松弛点,包容一下,或许就成了孩子一堂受益终生的成长课。
心理专家贺凌峰老师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他的处理方式,很值得父母们学习。
那次女儿数学考了59分,不及格。
因为要让家长签名,女儿就捂住成绩,想蒙骗过关忽悠他签字。
看穿了女儿的心思后,他没有粗暴地拿开女儿的手,而是温柔地承诺女儿:
“这样吧,爸爸保证,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我保证不说你。”
后来一看,59分,他也有点吓到了,但还是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慢慢引导女儿,给女儿讲道理。
担心女儿因为考不到100分心里难受、自责,他这样说:
“你看,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他们没有诊断出任何问题。
你就不一样了,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你把这41分的问题找到、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贺岭峰老师这番话,也是提醒大家,孩子考差了,或者做错了事情,没必要如临大敌的恐慌。
孩子身上存在缺点不可怕。
每一次错误、问题,暴露的是孩子可以进步和提升的空间。
换个角度去思考,允许孩子有试错的机会,只要不是什么大问题、大毛病,引导他慢慢改就好。
只有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拥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孩子才有成长的自由,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不要否定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学校工作十多年,我也接触到不少读书厉害、头脑聪明的学霸,发现他们根本不是什么死读书的孩子。
让人意外的是,他们课余活动精彩丰富,就算学业压力大,该玩的时候玩,还玩出成绩来。
学校羽毛球社的社长,每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都拿奖,学习在班上还数一数二。
问他顾得过来吗?他说,打羽毛球是最好的放松方式,有时候写论文写不出来,就下场打一下,精神状态会好很多。
当初他高考前几个月,每天依旧会抽半小时运动,这也是他保持乐观心态的秘诀。
确实,再看看别的学霸,大多都有喜欢的爱好和兴趣,父母支持,从不怕他们耽误学习。
哈佛学霸朱科航,本科毕业拿下郭沫若奖学金,同时获得9所世界顶级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直博offer。
私下杠杠的“乐活少年”。
别的同龄人上辅导班,他在家边的公园里玩滑板、溜冰。
整个童年,基本都是用来尽情地玩,一到节假日,父母还让他朋友来家里玩,拍洋片纸、玩三国杀、四国大战……
只要他开心,父母就让他去尝试,让他玩得痛快。
还有13岁就拿到国家级奖学金的学霸李嘉文,3岁时入水游泳,一下子就爱上了。
自此在学习之余,几乎把时间花在游泳上。为了发展爱好,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天5点多起床上学,下课后去体校训练,晚上回家做完作业,十点半一定上床睡觉。
而游泳比赛的意志力,不怕挑战和困难的状态,让他在学习上同样如鱼得水,应对自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都不假。
当孩子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上收获成就感、价值感,他就变得更自信、更无所畏惧。
尤其是父母的支持和松弛,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在成长的乐趣中,学会规划人生,遵从内心走属于自己的路。
其实,能笑着走到最后的孩子,最大的筹码,不是他有个围着自己转的父母,而是懂分寸,能保持恰当距离的父母。
在孩子成长之初,提前把土壤翻耕好,时刻预备着,及时给孩子提供阳光和水,允许孩子自由生长。
不该管的事情,不过分干涉和过问,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
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期待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能掌握养育孩子的技巧和艺术,用心陪伴、引导,在远处守望和祝福,一路见证孩子走上花路股票配资论坛网,成为最耀眼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