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澜瑟 剑书
智谷趋势出品 | ID:zgtrend
国家定了,五年之内,“零门槛落户”将席卷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户籍制度将名存实亡。
万万没想到,几十年来改革难以突破的户籍制度“高墙”,竟然因为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的越来越少,一朝轰然倒塌。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一份重磅文件——《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映入眼帘,无比醒目的四个大字是:
以人为本
再也不是以资源紧张为出发点,以户籍牢笼来规制人的流动,而是终于回到以人为原点,来调度公共服务、重塑资源分配……这一天,14亿中国人已经等了太久。
文件明确,5年之内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推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
全面放宽
完善
值得关注的是,“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决策层在4年前就已经提出,但一直谨慎地说“试行”。这一次,终于改为明确的“推行”。
这个制度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只要在一个城市有稳定工作或住所半年以上(包括租房),你就可以在这儿落户,享受本地市民待遇。人在哪里,户口就在哪里。
“零门槛落户”的时代真的来了,户籍制度消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为什么国家终于下定决心,把户籍制度彻底扔进历史的垃圾桶?
为什么财政资金、新增用地指标等统统要跟人口相挂钩,无数资源和财富的流向都将改变?
无数置身这一场变革中的人们,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一场巨大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了。
细读文件就会发现:
户口,将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而人口,却变得越来越金贵。
“零门槛落户”的前提,其实是要让公共资源与户口“脱钩”,按照常住人口来进行配置。
要知道,在中国,城镇化率有两个指标。一个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去年是66.2%;另一个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前仅有48.3%。
两者之间,为何有巨大的落差?
本质上就是很多城市,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让他们安家、奋斗,却不给他们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户籍制度如同一道闸门落下,造成了深深的鸿沟。
这是因为,提供公共服务是需要成本的。主要包括:
随迁子女教育经费投入
医疗保障补贴
养老保险补贴
保障性住房支出
社会救济补助
城市管理费用(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曾发布过一篇研究课题,很有参考价值。课题披露了2020年的一项对山东济南、烟台、浙江台州等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的调研数据,基于城市政府统计数据,得出的大致结果为:
平均一个农民工(外来人口)进城落户成为市民,需要增加政府的支出约为11万元
其中,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是最大支出,占比约35-45%,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和保障性住房其次,总计占比在1/3左右,其余包括城市管理费用、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补助等占比较少约10-20%。
看到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太贵了吧?这意味着,10万新市民落户就需要增加110亿的支出,怎么承担得起?
报告本身解答了这个问题。课题组表示,实际落户成本要远远低于城市政府统计的成本。主要是基于几个原因:
一是常住人口实际上已经享受到了部分公共服务,比如医疗保障、居民养老保险等;二是算短期账、全国账,新增成本也没有那么高;三是部分成本由中央、省、市多级分担,比如养老保险补贴。
整体算下来,成本要远远低于上述估算。此外,户籍制度改革的收益,要远远大于成本。
其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和投资增长,进一步推动经济内循环,同时还能提供丰富而稳定的劳动力,增强城市发展的后劲。更不用说,公共服务和社会权利的均等化,本身就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这些种种考量,正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
未来,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类社会福利和自由迁移限制将逐渐剥离,只剩下人口登记和身份确认功能。
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城市朝“零门槛落户”狂奔,人口自由流动已成大趋势。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2019年,国家发改委印发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更进一步提出: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采取积分落户政策
——2022年,“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鼓励取消名额限制
……
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快。
地方也紧跟脚步,近几年,一大批特大城市在“零门槛落户”的路上蒙眼狂奔:
昆明率先全面放开落户,南京、佛山、合肥等发达地区的特大城市也放开购房即落户,最炸裂的还是郑州、济南、青岛、沈阳,直接放开了租房落户!
据报道,一名生在沈阳、又在这里打工21年的黑龙江籍女子荣坤菊,凭借租房落户,终于拿到了户口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沈阳人”。
过去这么多年,她的父母曾把户口从沈阳迁出,直到去世都没能迁回来,导致她和她的女儿,无法在沈阳读书。一个户籍,影响了三代人,今天却简简单单通过租房解决了。
另外一个大二女生,在沈阳读大学,放开落户后,只要户口本照片交给民警,她就能拿到沈阳的户口本。
类似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多。
这让我想起了2003年的孙志刚案——来广州打工的大学生孙志刚,没来得及办暂住证,被当作“三无人员”关在收容站,最后被殴打致死。这件事被南方都市报报道后,直接促进了强制收容制度的废除。
短短20年,恍若隔世。
中国,已经从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收容遣送时代,彻底迈入了促进人口自由流动的“零门槛落户”时代。
时代变了,政策的指挥棒也跟着变,为什么“零门槛落户”加速到来?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从增量时代,来到了存量时代,尤其是面对人口负增长和快速老龄化的现实,不得不改。
2022年,中国出现60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已经连续两年。自2017年以来,出生人口每年都在下降。
同样在2022年左右,中国老龄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攀升至14%以上,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而且据估计在2030年左右就会进入超级老龄化(占比超20%)。
双重buff下,本就下滑的劳动年龄人口只会雪上加霜,经济增长也会受影响。
难怪各大城市不用人催,“人口焦虑症”就已经让他们坚决放开“零门槛落户”。
——移民城市青岛,近年来老龄化突出,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至于放开租房落户;
——“制造业之都”佛山,去年首次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今年5月宣布:稳定就业满三年,租房也可落户;
显然,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就成为各大城市继续增长的财富密码,变得更加抢手了。
打破户籍壁垒,还有助于扩大内需、提高消费力。
如今,中央的“指挥棒”也更加明确,要强有力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就明确提出重磅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转移支付、要素配置等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完善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制度
人口净流入省份可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省对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
落实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较多城市倾斜政策
发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市的支持作用
建立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协调机制
合理安排人口净流入城市义务教育校舍、保障性住房等用地指标
发现了吗?从财政资金、工程建设,到新增用地指标,全部都与人口流入挂钩。
相比前两轮新型城镇化规划,资金倾斜的说法,也从“补助”、“适当支持”提升到更明确的“支持”,力度显然越来越大了。
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常住人口增加绑定,更是头一回。
前两轮在土地分配上的说法都比较模糊,这下直接摆明了:放心吸纳人口,不用担心空间不够。
简单地说,就是“钱随人走、地随人走”,“人地钱”挂钩更加彻底了,人口成了真正的财富来源。
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中国城市大洗牌。
通过“零门槛落户”来抢人口,本质上是抢劳动力、抢消费力、抢资源……抢的是城市发展的根基和未来。
未来,要判断哪个城市更有前途,如果只看一个指标,未必是GDP,不妨重点关注“人口流入”。
在这场方兴未艾的人口自由流动浪潮中,更多更深远的影响即将发生。
首先是,超大特大城市的抢人动作越来越大。
像郑州2023年年初开放租房落户,当年常住人口增加18万人,足以排进全国前三,跻身“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这18万人中就有14.6万人是外来人口,占了将近80%。
其次,小城市大概率会加速枯竭。
看山东就知道了,全省去年减少了四十万人,只有青岛和济南两个城市还在增长,其他14个城市都在负增长。
此外,社会公平也有了更多可能。
留守儿童成为“过去式”,每个农民工孩子都有机会到大城市读书,留在父母身边上学,变成城市真正的一份子。这或许是最令人高兴的改变之一。
佛山落户新政后,有记者就注意到:办理入户的新市民中,有不少同时办理未成年子女随迁。
当人口变得越来越重要,每一座城市也会开始重新打量栖息于此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把他们看成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宝贵财富。
时代变了,户籍制度加速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只是时间问题。
在不久的将来,“来了就是xx人”将成为中国绝大多数城市,最响亮的一句欢迎辞。
参考资料
南方周末:多省再放宽落户限制,户籍制度改革成本或被高估
第一财经:蔡昉:户籍制度改革为何久攻不破
每日经济新闻:专访陆铭: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新”在哪里?
新华网: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相关部门负责人解读《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
中国新闻周刊:租房落户,要来了?
无锡未来镜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的历史融资如下:
中国经济网:多个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陆续放宽落户限制——门槛降低,多地买房租房可落户
吴晓波频道:户籍改革还差临门一脚
冰川思享号:几十年了股票账户如何融资,没想到户籍壁垒是这么打破的